笔趣阁 www.bqg7.com,最快更新难择路 !
李得一大为惊讶,连连摇头不肯相信。当年他学会识字之后,背这军规,可是前后用了八天,才磕磕巴巴全部背诵出来。当初他师哥还叫小刘医官,为了教会这个笨蛋师弟,可没少费时间。
“这才一天而已,难不成你小子是个神童?来来,俺检查检查!”李得一当然不肯相信。
说背就背,朱标不落一个字,不打一个岔,顺利地背诵一遍。
“嘿!你这脑子,真行!”李得一可是高兴坏了,他还是头次见这么聪明的学生。他先前收的那五十三个孩子,就没一个有朱标这么聪明的。更别提后来那帮开蒙的精锐战兵,学习起来,个顶个笨得要死。
你还有脸说别人,你当年不也笨得要死。
其实李得一得感谢宋连给朱标打下的好基础。
朱标从学习认字开始,每天就要背诵大量生字,后来能通读文章,就开始整篇背诵文章。虽然这么学习起来很死板,若是一直使用这种死板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学成书呆子。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确实能极大提高记忆力,记忆力强,以后不管学什么,都很有帮助。
第二天,李得一继续带着朱标晨练,只是今天没再去那个馄炖摊打扰。李得一带着朱标换了一家卖小笼汤包的早点摊子。
这天刚吃完早饭回到府中,刘基就派人来请李得一。
刘基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自幼博闻强记,看书一目十行,而且过目成诵,与宋连一样,也有“神童”之称。而且刘基不似一般人,幼时常有出人意料之举。
神童这种光环,可不是那么容易顶在头上。要知道这个“神童”的称号,可是读书人给的。此时天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有幸读书认字,这些读书人大多颇为聪明,兼之文人相轻的行业臭毛病。能得同行读书人这么赞叹,可是了不得,没有几分真本事,是绝对不会得到这个称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朱禄臣能够网罗如此多的神童到他麾下效命,可见他确实有几分帝王气运在身。
刘基少年求学时,有一次路过一山形似倒扣的小舟,他进山之后在机缘巧合下,居然得异人传授《六甲天书》,由此刘基还掌握了南传的《奇门遁甲》之术。
这本《六甲天书》,与孙老医官所掌握的《星辰推衍图》,一南一北并称天下两大奇门秘术。孙老医官的《星辰推衍图》,能够测算天下大势,推衍世间万事的发展演变。而这《奇门遁甲》之术,则是擅长揣摩人心,测人的吉凶祸福,知人前因后果。
两门秘术另还各有许多种不同妙用,而且每逢乱世,这两门秘术必会显耀于世间。
关于这两门秘术,天下至今没人知其来历,但却一直代代秘密相传,一直在天下流传不息。据《山海异闻录》这本不知作者的书中记述,在极北之地,乃是冰雪覆盖的一片荒凉大地,那儿有一处不可知之地,从未有人去过。据这书中记载,《星辰推衍图》就是从这极北那处不可知之地流出,而那《六甲天书》则是从南面不可知之地流传出来。
李得一曾经问过师父孙老医官,师父的师父是谁?但孙老医官每次说到这儿,都是语焉不详。不是孙老医官故意瞒着李得一,而是孙老医官赫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记不得授业恩师的面庞,就连当年随着师父学习的点点滴滴事迹,都在渐渐淡去。
这两门秘术,都是代代单传,全部本事只传一位徒弟。比如孙老医官,他虽然收了两个徒弟,但小刘团长得了他全部真传,李得一则只学了些《星辰推演图》的皮毛。不是孙老医官不教,而是师门规矩如此,而且师门当中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番话:“二徒并教,龙争虎斗,一死一伤。三徒同收,师父绝寿。再若多贪,天谴之。”
刘基身负秘术,但同时也刻苦勤学前贤典籍。在他二十三岁时,就考过平周朝的朝廷公试。但他当年看出时局凋敝,朝政败坏,很明智地没有出仕当官,而是老实回家闲居。
后来他又忍不住拳拳报国之志,终于接受朝廷征召,出仕为官。他从基层县令做起,治理地方,首先严惩乡间豪绅恶霸,明察秋毫,为民除害,接连打掉几个抢男霸女,鱼肉百姓的豪强污吏。短短几年功夫,就把一县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刘基也因功升迁,但过了不久,他因大胆上疏弹劾而得罪在朝中颇有背景的地方监察使,最后不得不辞官归隐。
随着突辽人破关南侵,六百载平周朝一朝覆灭,战火在整个天下蔓延。刘基也只能找个安静的乡间,老实隐居下来。
后来朱禄臣横空杀出,在一众枭雄的激烈拼杀当中脱颖而出,顺利打下大片土地,势力渐渐扩展到,应天,东杭,双湖三省。
朱禄臣求贤若渴,听人说起刘基这位乡野遗贤,就立即派人把他礼请出来,作为自己的谋士。刘基向朱禄臣提出一系列策略,使得朱禄臣成功避免两线作战,把周围的强敌各个击破,成功做大做强。
现在,刘基已经官居太史令。
他这次找李得一来,也是有事相商。
朱禄臣称吴王之后,下一步必然是称帝,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如今欠缺的,不过是称帝大典尚未准备好。刘基与胡庸备,李擅长等一干文臣正在全权负责筹备登基大典。
刘基在筹办这开国大典时,主要就是参照六百年前,史书上记载的平周开国太祖所办的那次开国大典。
但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此时朱禄臣虽然准备登基称帝,但毕竟仅仅才据有三省之地,离着一统天下还差得远。
平周开国太祖当年,可是一统天下之后,才顺势登基称帝。所以朱禄臣这次登基大典,在规模上,肯定要相应缩小,若是完全仿照平周开国太祖当年那次开国大典,恐怕会被世人耻笑不自量力。
但减少多少,这度也十分难以拿捏,就少减一点,肯定依然会被世人耻笑不自量力。可要是缩减幅度的大了,朱禄臣肯定也会不满意。
一边是天下人的口舌,一边是朱禄臣的皇帝之威,到底该如何取舍,负责操办此事的一干文臣也是颇为两难。
最终,还是刘基心眼儿多。他看这位李副团长颇有些歪点子,很能解决问题,因此今天特意邀请李得一过府一叙,与他商讨此事。其实最关键是,李得一是定备守备团副团长,到时候出了事,皇帝不满意,往李得一身上一推,轻松就能把自己摘干净。
不大会儿工夫,李得一带着朱标,一起来到刘基家中。
刘基亲自把李副团长迎进屋中,落座之后,开门见山,直接就提出这个两难的问题。
李得一皱着眉头寻思一阵,道:“刘大人,你方才说已经有所规划,可否拿来给俺看看。”
刘基拿出一副绢书,上面一条条写着相应安排。打头的,还是群臣三请,朱禄臣三辞这套老把戏。演这套把戏好似在说,吴王,天下苍生需要你啊,我们这些人也需要你啊,没有你我们就好像没有了爹娘一样痛苦。你可怜可怜我们,登基称帝吧。
然后朱禄臣就勉为其难,勉勉强强,勉力而为,终于点头答应,登基称帝。随后就是择吉日,举行开国大典。这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朱禄臣的那道登基诏书。
这道诏书有专人高手代笔,暂时不需操心。刘基要操心的,无非就是这开国大典上,应该用护卫几人,皇帝的仪仗队,又该安排多少銮仪卫,番旗几面。这一类具体数量上,实在是难以取舍。
李得一打量几眼手里的绢书,道:“不如就用平周开国太祖当年的规模,一应人手,旗帜,等等诸般事物,皆不必缩减。”
刘基道:“可如今吴王尚未一统天下,如此夸大,恐为世人耻笑。”
李得一直接道破天机:“被世人耻笑,总比被另一个皇帝李势銮耻笑强。若是让朱禄臣知道自己登基大典不如那李寺乃,可不大好。那李寺乃当年的登基大典,一应安排皆是比照平周开国太祖当年,丝毫不差。”
刘基听完这话,立即瞪大眼睛,表示对这个情报非常重视。他未曾见过李寺乃的登基大典,当然对此事不大清楚。定北守备团在洛都城里,可是有一家老店,对南边邻居那场大典,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李得一眼珠子转转,心里有了个主意,对着刘基低声耳语一番。
刘基听完,耳朵动了动,道:“李副团长所说,臣闻所未闻。不知李副团长可有把握?”
“还有多长时间举行登基大典?”
“黄道吉日就在立秋之后,具体时间,请恕臣尚不能说。”
李得一道:“那时间尽够!到时候俺鼓捣好了,先拉着你们几个一起看看!审核一下!”
刘基点点头,表示自己会与其他几位同僚商量。
事儿说完,李得一带上朱标就走。
走在回去的街上,李得一带着朱标,沿街慢悠悠逛着。悍马这回没跟来,在家忙着骑他的赤云兔。
瞅着朱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得一道:“想问什么就问,给俺当学生,不必那么拘束。你那些师兄们,平时一个个可都活泼的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