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定秦曲 > 第一零二章 中国的龙(中)

第一零二章 中国的龙(中)

笔趣阁 www.bqg7.com,最快更新定秦曲 !

    在中国或者是有着一定汉文化渊源的国家体系当中,龙的故事非常多。

    但是有关于龙的传说当中,基本都是记载在“志异”这种体裁的书籍当中。其中在这方面而言,《山海经》算是最为著名的志异书籍。

    ……

    《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云:“北方禺,人面鸟身,践两青蛇。云:“北方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

    《海外西经》云:“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海外西经》云:“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海外东经》云:“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海内北经》云:“纵极之渊,……冰夷人面,乘两龙。

    《大荒西经》云:“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

    这里的“祝融”、“启”、“蓐收”、“句芒”、“冰夷”、“开”、“禺疆”,都没有例入三皇五帝中,大多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不大;但他们都曾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代皇帝或诸侯。他们异于常人的最大特点是出门“乘龙”。因为“龙”是上古历史赋予古帝身份的特殊坐骑,及其标志。所以不少文献都有关于古帝“乘龙”的记载。

    除《山海经》之外,《大戴礼?五帝德》中也有相同意义的记载。文献云:“黄帝乘龙戾云,顺天地之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执中而获天下”。

    这段记载又介绍了“黄帝”、“颛顼”、“帝喾”乘龙而游世界的事情。其次,关于古帝“乘龙”的史料,还在《韩非子》、《史记》、《列仙传》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特别是《列仙传》把古人养龙乘龙的方法都告诉了我们。

    文献说:“骑龙者,于池中求得龙子,状如守宫,十余头,结庐而守养之,龙大稍去。后五十余年,水坏其庐。一旦,骑龙来。陵阳子明者,好钓。钓得白龙,子明服食。……三年,白龙来迎。马师皇,黄帝马医。有龙下,垂耳张口,师皇针其唇,饮以甘草汤而愈。后一旦负皇而去。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来,安公骑之,大雨东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汉中关下卜师也,老寿有余年,……子先持一妪,妪得而俱骑,骑乃龙也,上华阴山”。

    《史记?封禅书》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而远古的时候夏族的代表就正是以后流传数千年,神性越来越强的龙。

    据说当年鲧奉天帝之命治水,他看到了当时地面上的人们受到洪水的侵逼,四处逃窜,无法打猎耕种,几乎快要生存不下去了。但是鲧对于这样大规模的洪水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就只有围堵。

    眼看着这些洪水不断的突破他的堤防和水坝,鲧再也不能忍受眼睁睁看着凡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无力感了,于是他决定盗取天庭的宝物“息壤”这是一种会不断生长的土壤,能够使得鲧的围堵不会再失效。在“息壤”的帮助下,凡人们脱离了洪水的灾难,开始离开的贫瘠的山丘和洞穴,在地面上重新开始生活。鲧看着这些凡人能够因为他的帮助而开始安居乐业,感到十分的欣慰。

    正准备要回去天庭交差的时候,天界的主人尧对于“息壤”被盗,感到十分的震怒。于是收回“息壤”,让洪水重新肆虐地面,原先安居乐业的景象又成为一片汪洋。鲧束手无策,不但无法拯救这些凡人,自己也被尧用雷电殛死。

    治水失败的鲧怀着满腹的怨恨,被雷电殛死了之后,不但死不瞑目,尸身经过了三年都不腐坏。尧唯恐鲧的尸身会产生什么异变,于是派出勇士用锋利的吴刀将鲧的尸身剖开,但是没有料到鲧的怨气酝积在腹中,变成了一只黄龙,这只黄龙也就是鲧的儿子禹。

    长江三峡中的“斩龙台”和“错开峡”据说是当年禹斩掉一只乱开水道,险些误了大事的孽龙的地方。接着建立的夏王朝,既是中国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也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氏族。

    而《汉书?宣帝纪》载:“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三年诏曰: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神爵二年春二月诏曰:正月乙丑,凤凰、甘露降集京师,群鸟从以万数。四年冬十月,凤凰十一,集杜陵。十二月,凤凰集上林”。

    《汉书?成帝纪》载:“鸿嘉元年冬,黄龙见真定。永始二年二月,诏书曰龙见于东莱,日有蚀,天著变异,朕甚惧矣”。

    《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光和元年六月丁丑,有黑气堕北宫温明殿东庭中,黑如车盖,起奋迅,身五色,有头,体长十余丈,形貌似龙。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龙帝,亦即天帝,也叫玉皇大帝,传说就是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的化身。在《史记?封禅书》中记载,黄帝和老百姓在首山采掘铜矿,把开采出来的铜铸成一只很大的铜鼎,放在荆山脚下。铜鼎铸成时,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升天。黄帝就骑到龙背上去,他手下的群臣还有妻儿也都纷纷往上爬,一共上了七十多人。这时,龙升上天去,剩下的小臣挤不上,一个个都抓着龙的胡须。龙髯受不了重量而断了,黄帝带著的弓也被拉落下来,臣僚们只得抱著龙髯和弓号哭。黄帝升了天后便成为了天帝。

    在《史记?天官书》,就是说黄帝就是黄龙的化身。黄龙即是龙帝,五行属土,位居中央,是龙族之首,也是道教的宗教观中天庭的主宰。

    在汉代的典籍中亦有提及:“黄龙者,四方之长,四方之正色,神灵之精也。能巨,能细,能幽,能明,能短,能长,乍存,乍亡。王者不滤池而渔,德达深渊,则应和气而游于池沼。”

    ……

    而作为中国的宗教代表之一的道教,龙也有着一定的地位。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渡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在《西游记》中: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

    龙分为天龙、地龙、海龙;所谓的四海龙王,实质上为四海龙王爷,并非真正龙王,只是其所在海域之主而已。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众鳞虫之长,四灵之首。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名多它,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分割线………………………………………………

    而在汉朝时期,几乎是可以说是龙文化的一个崛起阶段。

    除了在史记之外,大量后世的有关龙的成语典故都出自这个时候。其中叶公好龙与车水马龙算是其中的代表。

    叶公好龙: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

    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车水马龙: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旭。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旭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把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者路呢?”

    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