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梅香知意 > 第六章 鸣冤鼓

第六章 鸣冤鼓

笔趣阁 www.bqg7.com,最快更新梅香知意 !

    殴打一国公主什么罪?死罪!

    韩知意没有见过安和公主,不知道那漂亮疯子是公主,不然她也不会打她。说实话,她活了两辈子也是第一次出手打人,结果一打还是大人物,在这封建社会,她怕是活不下去了……韩知意颓废望天,眼睛里蓄满了眼泪。

    韩知礼回府看到躲在角落里哭的韩知意后被吓了一跳,随后她的一席话更是惊人。听过事情来龙去脉,他准确捕捉了“关小侯爷”这个词!随后一想最近京城的传闻,大概捋清了思绪。

    ......

    “后……后来呢?”温筠消化了会儿,按照这样看来两人也分不出对错,不过按照他那个皇帝舅舅护犊子的架势……

    “如果是你,你觉得韩知意会如何?”太子双手交叉把下巴搁在上面,“我当时觉得,她下场肯定很惨。但是……”似乎想起什么,他嗤笑了一声,“最后被撸掉皮的是安和!”

    本朝沿用前朝法制,在建立初期太祖皇帝在皇宫西北角门设一处鸣冤鼓,之后近两百年击打该鼓的人至多十个。那天,鸣冤鼓迎来了击打它的人。

    就在怒火冲天的皇帝陛下下令捉拿韩知意之时,韩知意先于一步敲响了鸣冤鼓为自己鸣冤!

    鸣冤即审,天子明堂,此为主训。当然敲了这个鼓是有代价的,韩知意真的很感谢现在仁慈地君王把滚钉床这种折磨人的流程给废了。

    鸣冤鼓是韩知礼想出来的,要告的是无中生有败坏他人清名乐坊的乐伎。韩知意记得哥哥的嘱托,写下述状之后直奔西北城楼,跟他说的一致,不多会儿就有一行人快步而来。

    递上述状,韩知意跪着说起心中事先打的腹稿,语词简练,鞭辟入里,在提及被泼污名时,更是声泪俱下,悲从中来。她语气诚恳,夹带悲戚,真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今早,民女去锦绣庄,不想中途遇到公主殿下,民女眼拙,未能辨出。”韩知意擦了擦眼泪,继续说道,“可那公主殿下上来就是辱骂,民女转身欲走不想辩驳,不想那公主跟了上去,便把民女推倒在地。”说完伸出被粗石磨得鲜血淋漓的手……

    这架势,要不是上首的皇帝和陪审的官员早知道韩知意殴打安和公主的事,恐怕就被骗过去了。

    明里是告乐伎,暗指的却是安和公主。韩知意之心,在场众人皆知。

    “你殴打皇家公主,早就重罪在身。”

    “民女自知重罪。”韩知意攥紧了拳头,大声喊道,“这一切都是乐坊伎人嚼舌根而起,民女地位低微,又怎么认识关小侯爷?民女自知自己重罪在身,只求干干净净的去,万不可不清不白的走。”

    韩知意抬起头看着上面那抹明黄色,皇家威仪,可折人骨气,这是第一次她觉得绝望……

    一双衰败的眼睛,里面盛满了怨恨,不甘和厌恶,皇帝心里一跳,她在怨恨什么?又厌恶什么?

    “民女在闺阁久听圣上美名,圣上之爱子,愿把天上明月摘下。天下都是您的子民,您的儿女……陛下该不会让您的子民白白忍受冤屈,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吧?”

    女子凄厉的哀嚎响彻整个明堂,而外面集聚的平头百姓们,有心软的,早就偷偷抹泪了。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了,连“天下万民都是皇帝子女”都说出来了,还有不审的余地吗?

    皇帝有种被道德绑架的感觉。

    到底还是下令查了,经过盘查才发现:有人指使乐坊散发谣言,编造韩知意与关小侯爷的流言。最后也查到了那个罪魁祸首——御史王家的二小姐,那王二小姐不堪重罚,全盘托出!她在东市闲逛时偶然看到韩知意对着关小侯爷说着什么,在此之前的花会上她被韩知意当着众人的面下了面子,从此恨上了韩知意。她本意就想败坏韩知意名声,说韩知意未出嫁就与男子举止暧昧。原本没有关小侯爷什么事,但是那天看的两人有说有笑的人很多,流言失控,逐渐演变成韩知意和关小侯爷私定终身。

    真相大白的第二天,出任务回来的关小侯爷表示,他只不过是给问路的姑娘指路,当时在他身边的朋友万重山可以作证!

    明明是三个人的电影却没不配拥有姓名的万重山表示:我作证!我心累。

    事情已经很明朗了,只是问路之交的男女在有心人和无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被传成了私定终身的爱侣,而爱慕着那男子的安和公主决定去找那个女孩子对峙算账,结果演变成互殴。

    一场闹剧!一地鸡毛!离谱但是真是存在。

    韩知意这状一告,把所有的东西放在明面上。安和公主因为嫉妒心理把人打了,也被曝露在日光之下。

    先动手已是错,更别说为了无聊的理由,加上安和公主刁蛮不训的映象根深蒂固,舆论浪潮推向了安和公主这边。

    兵行险招,先发制人。韩知礼这一步走得非常好,为韩知意洗了清白也塑造了宁折不弯的正面形象,一下子扭转了韩知意的“败局”。

    司空大人的《讨安和公主檄文》更让韩知意安全退出。司空大人是典型的礼制教条的拥护者,正直且迂腐,偏偏他名望颇高。

    这件事让太子明白什么叫瞬息万变,“要不是安和是皇家公主,最后死的一定是她。”一想起当时的困状,太子心有余悸。其实如果安和公主不是他妹妹,太子会很欣赏那个有勇有谋的女孩,可惜一切开始就有了立场问题。

    最后是依靠皇家威严硬是压下去的,皇帝召来了韩知意,进行了秘密谈话,没有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只知道没过半月她远走江南,一去近三年。

    人们只当韩知意被圣上厌恶,可太子并不这么认为,毕竟他可是亲耳听到父皇对韩知意的评价——真不愧是他亲自养的小狼崽。

    这个故事没有赢家,安和被罚禁足和佛堂自省一年,韩知意远走,王二姑娘流放寒地,关小侯爷被降职,而那乐坊,早就不在了。现在想起来不免唏嘘。

    年少的时候,温筠就喜欢听故事,这么跌宕起伏层层紧扣意外频出的现实故事远比他看过的任何一本书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