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权门 > 第454章 驻京办

第454章 驻京办

笔趣阁 www.bqg7.com,最快更新权门 !

    这期间,也有几拨人过来看望颜晨辉等人。像是狄家、陈诗诗、苏紫月、苏静这些与颜晨辉关系很好的,无一例外的都来了,倒是有两拨人有些出乎颜晨辉的意外。

    一拨就是朱办的人,说是代表朱老板过来看看救了颜克勤的英雌。当然了,他们自然不会空手过来的,但是高档的礼品也不可能送,就是水果之类的东西送了不少,朱老板一向清廉,所谓近朱者赤,他手下的人自然也是同一个风格了。颜晨辉每天没事做就是给司马琬茹她们削点苹果什么的,然后榨成果汁,一点一点的喂给她。

    另一拨过来探望的人也算是莲城的人了,虽然他们一年四季基本上都不在莲城呆着。这几位都是莲城市驻京办的人,因为听说了莲城最新的情况,知道了颜克勤市长险些遭到枪击的事情。而且还听说了颜克勤市长的公子颜晨辉现在正陪着伤者住在301总医院里面,他们当然也过来探望一下。

    别的不说,颜克勤市长现在的声望正隆,而这一次司马琬茹受伤也是英勇的表现,作为莲城市在京的机构。他们也要表达一下家乡人民对于英雄的敬重和慰问。

    莲城驻京办的主任叫林宗,四十来岁,正值壮年的时候,因为在京城这边呆的时间比较久,倒是养成了一口溜溜的京片子,好在颜晨辉的普通话也还行,交流上面不存在障碍。

    正好颜晨辉这几天守在医院里面,又不能跟司马琬茹说话。早就闷得要死,忽然送过来几个人跟他聊天,也算是雪中送炭,替他解闷了,几个人就谈得比较高兴。

    但是李准在跟颜晨辉天上地下的海吹神侃了半天之后,就和颜晨辉说了一些他的个人小想法。

    “颜少,有点事情跟你讲讲吧?”

    “没问题啊,有啥不能讲的?”颜晨辉也猜不透林宗想要做什么,不过想来也不会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否则他也不可能跟自己讲啊?重要的事情。他直接跟颜克勤去汇报就可以。

    “你看是不是能这样?咱们合伙在京城这边把驻京办的楼给修一修如何?”林宗对颜晨辉说道。

    修一修楼?颜晨辉听了之后。顿时愣了一下,然后才算是想明白其中的关节所在。

    所谓的驻京办,是经过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由它下面的驻京办事处管理司直接负责管理的这么一个机构。驻京办涵盖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特区的驻京机构。而所谓特区。并非传统意义上南方市这样的经济特区。而是经过特别批准的地区。

    驻京办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封建王朝的同乡会和会馆。早期的会馆虽然种类繁多,但多是为了维系、团结、和睦同乡、同宗、同行业的关系,具有地缘、血缘、业缘因系。由于无论是官民、绅商。在会馆中均可不受任何拘束,相互交往,会馆渐渐成为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近代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都与会馆有关。当时,京城的会馆、同乡会的功能主要是沟通家乡与京师之间的联系,接待来京出差的地方官员及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维护家乡人民在京的合法权益等。

    驻京办古已有之,在唐宋两代叫“进奏院”。不过在古代,一般只有省一级单位才有设立驻京机构的资格。

    进奏院在唐中期出现,一般由政府设立的道(大小相当于今天的省)或节度使的藩镇派出,费用也由地方承担。由于唐中期以后地方节度使独揽军权、财权,皇帝也忌惮三分,因此其驻京办也受到重视。那时进奏院设在皇城要地,占地面积在1100平方米左右,鼎盛时期进奏院长官竟拥有副宰相的地位。唐后期,甚至出现地方驻京办人员暗杀京官的情况。

    到唐朝后期,这种进奏院在长安多至50多个。为了获取中央的情报,进奏院获得了地方提供的充足经费,甚至承担起银行、汇兑的职能。从唐宪宗时开始,各地在京师的商人,将售货所得款项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由进奏院开具“文牒”或“公据”,一联交给商人,一联寄往本道。商人无论是由地方前往京城,还是由京城回到地方,身上都不用携带大量钱币,可以轻装赶路,到了再兑现,类似于今天的支票。

    从宋太祖开始,进奏院的官员改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中央的政令。宋代进奏官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他们的主要经费是皇帝划拨的,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时政类报纸。由于邸报印得太多太滥,甚至出现宫中私人生活泄露的情况,有进奏官因此受到处罚。

    而进奏院也成为唐宋两代地方官员与京官和京城名士的社交场合,宋代就出现过以惩治**为名,打击在进奏院内集会的士人的情况。由于在进奏院里激烈地议论朝政,公元1044年,北宋著名诗人苏舜钦与其馆阁同僚被北宋朝廷的官员盯上了。苏等人把进奏院日积月累的废纸出售,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用“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结果受到严厉查处,《宋史》卷422载“同时会者皆知名士,因缘得罪逐出四方者十余人”,史称“进奏院狱”或“邸狱”。

    进奏院在元代被废止,但地方官员进京为各种事项活动的历史在明清两代从未结束过。

    近代以来,地方政府驻京机构也得到了蓬勃发展,由于现代人口的激增,一些市、县的人口和经济总量,超过了古代一个省的实力,因此这些地方为了自身发展,也积极在京建立驻京机构。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与各省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密切的联络机制,商讨建设立项,审批计划调拨物资的事宜,而当时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地方党政领导又不能天天在京城待命,为了保持与中央的随时联络,需要一个派驻京城的办事机构,负责文件传送,沟通上下。1949年,新中国第一个驻京办——内蒙驻京办就是带着这种使命设立的。

    同时,当时中国刚刚解放,各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而具有民间团体性质的会馆,有些成为敌特势力潜伏的场所。1950年代后期,很多会馆的财产都遭到了没收或收购充公,取而代之的是各省区市政府驻京办事处和地市县驻京联络处。一份历史资料显示,1958年至1959年之间共有28个驻京办事处相继成立,且全是省一级的驻京机构。

    然而,驻京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大动乱期间,这些机构全部被撤散。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国-务-院恢复了各省市自治区办事处,并增设了计划单列市、大型国营工矿企业、建设兵团办事处及地市县联络处。20世纪80年代以后,驻京办的数量迅速增长,驻京办渐渐进入了繁荣期。

    80年代末期,各省市纷纷设立驻京办有深刻的体制背景,其中一个就是当时的财政体制。中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中央特别是各部委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和审批上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源,纷纷设立驻京联络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城,除54家副省级以上单位的驻京办之外,还有520家市级单位驻京办、5000余家县级单位驻京办。如果加上各级政府部门设的联络处、国有企业和大学的联络处,各种驻京机构超过1万家。

    驻京办是当地政府驻京城的办事机构,属于政府派出机构。通常驻京办级别是低设高配,驻京办负责人一般是政府行政长官助理,或是商务部门、发改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主要是发展对外联络、招商引资、向国家部门的争资跑项活动以及当地官员来访的公务接待。

    驻京办和驻明珠等地办事处不同,还担负着一些特殊的任务,即截访。近些年来,地方民众常因地方政府部门不能解决的事情进京上访,一是有可能损害了地方政府部门形象,二是有可能暴光社会的一些黑幕。地方政府视为大忌,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设驻京办的原因之一。

    应当肯定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驻京办事机构在加强地区间协作、服务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处置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驻京办暴露的问题堪忧,比如非正常支出庞大,一个县级驻京办一年接待开销会达数百万,相当于一个数万人口乡镇的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争资争项形成围困中央之势,负面影响很大,不利于国家部门资源资金的公正分配,并严重腐蚀了一些国家部门官员。这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因此不得不下令限期撤销不合法的驻京办。

    当然,这是后话,在1997年的现在,距离中央清理驻京办的时间还为时尚早。(未完待续。。)RT